首页 /

走进课堂丨中法MEI项目2024级1班《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回顾

2025-01-14 13:03:05

-

摘要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这座联结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智慧桥梁,稳居二者交汇之处,自成一派哲学学科。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篇章,它不仅在精进与完善知识结构上独树一帜,更在激发创新思维、拓宽视野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能。

 

 

MEI

王亮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和奥地利贝塔朗菲系统科学研究中心(BCSSS)联合培养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科技创新与伦理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硕士生导师,陕西省三秦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杰出人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在本次课程中,教授与同学们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技观和社会论的相关内容,旨在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课程伊始:何为“自然”、何为“辩证”

 

课堂刚开始,教授便抛出了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何为‘自然’?”“何为‘辩证’?”同学们陷入沉思,随后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理解。

 

对于“自然”,有同学从直观感受出发:“自然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是那些未经人为加工、纯粹存在的事物。”也有同学从哲学角度阐述:“自然是指宇宙间所有物质和现象的总和,它遵循自身的规律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授在同学们的回答基础上总结道:“自然既是我们生活的背景,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包含了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的无数层次,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和规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认识。”


《雅典学院》

 

谈及“辩证”,一位同学尝试解释:“辩证就是看待事物要全面、发展地看,不能只看到一方面,要看到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教授点头赞许,并进一步阐释:“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内部存在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在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时,运用辩证法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碳基与硅基:人机和谐共存的探讨

 

课程中,教授引入了碳基硅基的概念,引发了同学们对人机关系的热烈讨论。碳基生命指的是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如人类和动植物,而硅基生命则是以硅为基础的非生命形式,通常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有同学担忧地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硅基生命可能会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比如在数据分析、决策制定等方面,这会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也有同学持乐观态度:“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可以相互补充、合作共赢。人类拥有创造力、情感和道德判断等独特优势,而人工智能可以承担重复性、高风险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教授引导大家思考:“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制定合理的规则和伦理标准,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实现人机和谐共存。”

 


 

熵增熵减理论:自然界的秩序与无序

 

当教授讲到熵增熵减理论时,同学们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熵是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量,熵增意味着系统趋向于更加无序,而熵减则表示系统变得更加有序。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探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时,教授带领同学们领略了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的独特见解。这一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如水、火、金、木、水、火、土等,或是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阴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初步认识和尊重。同时,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进而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持。这一自然观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精神,还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

 

 

案例分析:阿米什人

 

课程中,教授引入了阿米什人的案例,为同学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阿米什人是美国的一个宗教团体,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拒绝使用现代科技,如电力、汽车、互联网等。他们认为这些科技会破坏社区的紧密联系和传统价值观。这一案例引发了同学们对科技与生活方式、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思考。

 

 

整个课程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而充满智慧的碰撞。通过这些话题的探讨,大家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也对自然、科技和人机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文章的最后,特别感谢顾飞同学对于此课程回顾的整理。

MEI

同学课后感悟

 

在王亮教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中,教授从人与自然的朴素辨证关系切入,那些古今中外自然观哲学理论的梳理与比较,犹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世界本质思考的大门。尤其是在探讨人工智能相关的道德问题时,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发展背后隐藏的复杂矛盾。通过实际案例的互动交流,我不再局限于表面地看待事物,而是学会挖掘其深层的相互联系。

 

这门课程让我明晰了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掌握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也理解了科技与社会的紧密关联。它不仅赋予我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更让我坚定了在未来成长学习中培养跨文化理解力的决心。我将以整体、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社会与科技的进步,积极投身新时代项目管理,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负所学,践行自然辩证法的智慧。

中法MEI项目2024级1班 陈邕同学

 

 

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授课教授通过丰富有趣的案例,精彩的讲解,巧妙引导,让同学们紧密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所处行业、工作经验以及日常点滴思考,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究“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等复杂的命题。课程内容丰富多元,从道德伦理的价值到技术发展与大国竞争,从情感维度的共鸣与冲突,到认知领域的突破与局限,再到社会关系的重塑与变革,乃至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生命形态的演变与延续,都进行了深刻入里的剖析。课程最后还组织了热烈的小组讨论与精彩的汇报展示。各个小组灵活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深邃智慧,从行业现状、社会需求、发展目标、以及课程学习后引发的思考等多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权衡及其深远影响。

 

历经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辩证逻辑思维的成长,更是被激发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创新前沿、人文精神涵养、法律规范约束、社会治理优化等众多方面以及我们自身工作和研究中的深度思考。

中法MEI项目2024级1班 徐晓玲同学

 

 

在王亮教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堂上,我初步领略了人工智能伦理的复杂与深邃。课程伊始,教授便抛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思维、做出决策时,应遵循怎样的伦理准则?当AI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等领域,其决策失误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责任应由谁来承担?这些问题像一颗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我内心阵阵涟漪。同时,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对人类就业、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在技术进步与社会福祉间找到平衡点,实现人机和谐共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通过这门课程,我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并非冷冰冰的代码与算法堆砌,它背后承载着人类价值观、社会规范的映射与重塑。虽然探索人工智能伦理之路漫漫且充满挑战,但意义非凡。它关乎技术的向善发展,更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未来,我相信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伦理以及结合自然辩证法,必将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

中法MEI项目2024级1班 董勇同学

预约咨询

免费课程试听

每月仅5席

与在读学员零距离交流。

真切感受课堂氛围,名师风采。

申请专享MBA、MFM、MEI试听课。

为保证小班教学质量,体验席仅设5席,火速预约吧!


Top